010-87196371

The Trialing Law Institute

槌音法律研究院

首页 > 槌音法律研究院 > 法官建议:争议焦点归纳和反诉提出与审理的要点
法官建议:争议焦点归纳和反诉提出与审理的要点
2022-09-20 14:58:20

来源:上海一中院

作者:

唐春雷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委会委员 立案庭庭长 三级高级法官

成  阳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商事审判庭副庭长 三级高级法官


一、争议焦点的归纳应注意时间、形式和方法

争议焦点是当事人之间就具体的案件事实、法律、证据、程序所产生的争执,与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密切相关。准确归纳争议焦点有利于把握庭审重点,也便于当事人清晰阐明各自的主张。庭审中对争议焦点的归纳应注意时间、形式和方法。


PART 1

争议焦点确定的时间


争议焦点的确定主要应围绕当事人的诉辩主张,通过明确原告的诉讼请求,找出审理重点;明确被告的抗辩理由,找出争议。


一般而言,争议焦点的确定有两个时间点:一是开庭前通过阅卷,认真审查双方当事人诉辩要点,列出书面庭审提纲,梳理案件争议焦点,以利开庭时引导当事人围绕争议焦点进行诉讼;二是通过庭审查明的事实及法律规定,最终固定当事人的诉辩要点,在法庭辩论前确定争议焦点。


需要注意的是,争议焦点的归纳,具有将无争议事项予以确定并排除重点审理的功能,使无争议事项不再成为庭审探究对象。故庭审前的争议焦点确定,有利于围绕当事人争议的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等焦点问题进行审理,避免造成庭审冗长、低效。庭审通过事实调查、证据审查,在事实调查结束后再次确定争议焦点,可更加深入和靠近争议焦点的本质,将案件剖析得更加充分和透彻。


PART 2

争议焦点的表现形式


实务中,争议焦点一般表现为事实争议焦点和法律争议焦点两类。


事实上的争议焦点,通常也称为一般争议焦点,主要是当事人就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和消灭发生争执的事实。例如,民间借贷案件中,借款人是否实际收到款项。债权人代位权纠纷中,债务人是否怠于行使自己的权利而害及债权人债权实现,等等。


法律争议焦点最为常见的就是关于法律的正确解释及适用,它的归纳专业性更强,且往往与事实相互交织,客观上存在界分和定性的困难。事实争议焦点遇到法律适用问题或证据规则问题时,还容易转化成为法律争议焦点,包括举证责任分配、证据的效力及证明力,法律规定的解释和法律正确适用问题。准确抓住当事人诉争事项核心要素,合恰归纳当事人争议焦点,不但对案件的裁判结果有直接影响,还对当事人实体权利的保护有方向性的作用。例如,当事人是否构成重复诉讼,既涉及诉讼主体、请求、标的是否为同一的事实争议,又涉及当事人对于各要素不同认识的法律争议,还直接决定着当事人实体权利的裁判方向。


在一、二审不同阶段的诉讼程序中,争议焦点往往呈现不同表现形式。一审侧重案件事实的证明和重建,争议焦点主要为事实争议。二审主要是当事人对一审事实认定或法律适用提出意见,争议焦点往往事实与法律相交错,案件事实争点隐藏在法律争点之下。


例如,在债权人代位权纠纷中,一审时,当事人争议焦点在于债务人对次债务人是否具有债权并已经到期,一审判决支持债权人诉请。次债务人提起上诉后,当事人的争议焦点发生变化,一审当事人笼统的事实争议,在二审中转化成事实与法律交织形态,双方聚焦在一审认定债权的举证责任分配是否正确,进而审查一审认定事实是否有误。


例如,在肖像权侵权赔偿中,侵权人具有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非法使用被侵权人肖像,侵权行为涉及不同侵权产品的事实。被侵权人就不同产品侵犯其肖像权事实,分别向多个法院提出数个侵权赔偿之诉,且已有法院先于案涉法院受理。


对此,一审归纳的争议焦点为:侵权人是否实施侵犯肖像权行为,如侵权成立,应如何承担侵权责任;二审归纳的争议焦点为:依同一侵权行为向不同法院提起侵权责任之诉,是否构成重复诉讼(请求对象、诉讼标的、诉讼请求是否相同);一审法院对本案的管辖是否程序违法(按照该侵权案件的管辖规定,本案可以由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先立案的人民法院不得将案件移送给另一个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在立案前发现其他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已先立案的,不得重复立案;立案后发现其他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已先立案的,裁定将案件移送给先立案的人民法院)。


争议焦点的准确归纳,不仅取决于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还取决于法官的法律修养和审判经验。


PART 3

争议焦点确定的方法


01 以当事人同意为原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二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答辩意见以及证据交换的情况,归纳争议焦点,并就归纳的争议焦点征求当事人的意见。”


法官对归纳的争议焦点,应依法征求当事人的意见,从而围绕争议焦点提高庭审效率、树立司法权威。


02 以当事人诉辩意见为前提。


从当事人起诉状、上诉状及答辩意见、质证意见所明确的主张或意见,特别是二审当事人的诉辩意见中指出的争议事实或适用法律意见中进行梳理,故当事人的准确表述、特别是律师代理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专业意见尤为重要。始终围绕“理清法律关系,分析构成要件,查清案件事实”的审判逻辑,分层分类归纳整理诉讼标的争议、事实争议、证据争议、法律争议。


需要注意的是,庭审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或者民事行为效力与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也应列为争议焦点。法院将上述问题归纳为争议焦点后,当事人据此申请变更诉讼请求的,应当在第一审程序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03 以权利规范要件为基础。


诉讼是权利的请求,有权利必有法律基础规范。争议焦点首先应当围绕权利主张的规范要素,亦即请求权的法律基础规范要件整理。


前述代位权纠纷中,法律基础规范有四个要件:(一)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合法;(二)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三)债务人的债权已到期;(四)债务人的债权不是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债权。


当事人有争议的是第三个要件,具体来讲就是债务人对次债务人的债权是否毫无争议。一审在审查该项事实争议时依据的是当事人转账凭证和转账备注,从而认定借贷关系成立并确认可以随时主张还款,继而认定满足债务人债权已经到期这一要件。


二审根据当事人诉辩意见,就该项事实争议归纳为债务人对系争债权到期是否完成证明责任,债务人对次债务人是否享有到期的借款债权(一方仅依据金融机构的转账凭证主张构成借贷关系,另一方抗辩转账系偿还双方之前借款或其他债务并提供相应证据,且只要达到让一方的事实主张陷入真伪不明即可,一方仍应就借贷关系的成立承担举证证明责任)。


04 以争议焦点为审理范围。


争议焦点经当事人确认固定后,法官应加以释明和提示,争议焦点所及范围就是人民法院审理的范围。由于在审理前的准备过程中和审理中事实调查结束后,法官已经归纳出在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方面的争议焦点,并就争议焦点征求过当事人的意见,故就庭审而言,应重点围绕确定的争议焦点进行,当事人亦应围绕双方争议焦点提供证据材料、发表意见、陈述或辩论,法官对争议焦点之外的问题原则上不进行审理。


二、反诉的提出与审理应注意以下问题


反诉是当事人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也是开庭审理时的难点之一。所谓反诉,是指在民事诉讼中,被告针对原告提出的、与本诉有牵连关系的诉讼,旨在抵消、吞并原告的诉讼请求。对当事人而言,需要考虑是否有必要提出反诉;对法官而言,则须考量应否受理反诉、如何审理反诉。


PART 1

开庭的诉讼权利:从反驳到反诉


每次开庭伊始,法官向当事人告知诉讼权利义务时会宣读,根据《民诉法》第54条,“原告可以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者反驳诉讼请求,有权提起反诉。”据此,在开庭审理时,当事人既可能提出抗辩(反驳),也可能提出反诉。通过比较抗辩与反诉,在开庭中当事人能更准确地作出选择,法官能更清晰地进行审理或释明。


1. 反诉与抗辩的区别


反诉与抗辩的差异体现在:


性质上,反诉的本质是一种诉,应具备诉的要素,有独立的诉讼请求;而抗辩是一种诉讼行为,乃是针对请求权提出的防御。


内容上,反诉必然有实体权利义务主张;而抗辩可以是实体抗辩,也可是程序抗辩,如对起诉条件和证据三性的抗辩。


范围上,反诉可能超出原告主张的权利范围,被告可在承认原告诉请的同时提出反诉;而抗辩并未超过原告诉请的争议范围。


目的上,反诉旨在抵消、吞并原告的诉讼请求,重点是对被告诉讼请求的主张;而抗辩是对原告诉请的否定,旨在使原告的诉请无法得到支持或全部支持。


反诉作为独立之诉的性质决定了其并不依附于本诉而存在,例如,本诉的撤诉并不影响反诉的继续审理(《民诉法解释》第239条)。


2. 反诉与抗辩的联系


实体抗辩包括事实抗辩和抗辩权。在开庭审理中,区别事实抗辩和抗辩权既关系到法庭调查的内容和范围,也关系到被告能否提出反诉。


其中,撤销权和抵销权不仅能以抗辩的方式行使,也能以反诉的方式提出。


就抗辩权,未提起反诉仅提出抗辩不影响法院对合同可撤销的审查。一方请求另一方履行合同,另一方以合同具有可撤销事由提出抗辩的,法院仍应对合同是否可撤销作出判断,“不能仅以当事人未提起诉讼或者反诉为由不予审查或者不予支持”(《九民纪要》第42条)。需注意,当事人以合同可撤销为由提出反诉或抗辩的,法院应要求其明确可撤销事由,而非依职权对全部可撤销事由进行全面审查。


就抵销权,“抵销权既可以通知的方式行使,也可以提出抗辩或者提起反诉的方式行使”(《九民纪要》第43条)。


PART 2

当事人的考量:是否提出反诉


尽管反诉可以当庭提出,但在收到原告起诉状后,被告及其代理人在收集证据、提出答辩状的过程中,有必要基于案情尽早决定是否提出反诉,做好开庭前的准备。反诉的受理条件是当事人提出反诉时需重点考虑的问题。根据民诉法及司法解释,反诉的提出时间、对象等不符合规定时,均可能导致反诉不予受理。


1. 庭前准备之一:何时提出反诉


01 反诉应在一审中法庭辩论结束前提出。当事人可以在开庭前提交反诉状,亦可在开庭中当庭提出反诉,但必须在一审法庭辩论结束前提出。在案件受理后、法庭辩论结束前,被告提出反诉,可以合并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合并审理(《民诉法解释》第232条)。在数次开庭的情况下,如何理解“法庭辩论结束前”?如果被告在首次开庭结束后才提出反诉,但一审法院重新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在庭审中又告知被告享有提出反诉的权利,因此,被告在后一次庭审中坚持反诉并未超过法定期限【(2016)最高法民终135号】。


02 二审中提出的反诉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应一并审理。在二审中,原审被告提出反诉的,法院可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就反诉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双方当事人同意由二审法院一并审理的,可以一并裁判(《民诉法解释》第326条)。需要强调,对二审中提出的反诉进行审理是基于当事人放弃上诉权和审级利益,因此必须征得当事人同意方可一并审理与裁判。


2. 庭前准备之二:向谁提出反诉


“反诉的当事人应当限于本诉的当事人的范围”(《民诉法解释》第233条第1款)。在被告就反诉进行庭前准备时,对该款的理解可能存在以下疑惑:


01 本诉被告能否向本诉其他被告提起反诉。反诉是在已经开始的民事诉讼中,被告以本诉原告为被告,为抵消、吞并、排斥原告的诉讼请求为目的所提出的与本诉有牵连的诉讼。据此,最高法院认为,本诉被告二提起的针对被告一的诉讼请求,不符合民事诉讼法关于反诉的规定【(2014)民二终字第265号】。


02 本诉被告能否向本诉第三人提起反诉。本诉第三人属于本诉当事人,将本诉第三人作为反诉被告并未超出司法解释规定的反诉当事人范围。本诉被告有权向本诉原告和本诉第三人提起反诉【(2018)最高法民终1208号】。


然而,如果反诉被告仅为本诉第三人,则很可能并不符合反诉旨在抵消、吞并本诉的诉讼请求这一要求。在股东代表诉讼中,被告向公司提出的反诉便是其中一例。股东代表诉讼是股东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起诉,股东是原告,公司列为第三人。《公司法》第151条第3款规定,董监高之外的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权益,给公司造成损失的,符合条件的股东可以提起股东代表诉讼。此时,反诉对象和反诉主张的不同决定了反诉能否受理:如被告以股东(本诉原告)恶意起诉侵犯其合法权益为由提起反诉,应予受理;如被告以公司(本诉第三人)应当承担侵权或违约等责任为由对公司提出反诉,裁定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九民纪要》第26条)。因此,向本诉第三人提起的反诉仍须结合与本诉的牵连关系加以具体判断。


03 本诉被告能否将案外人追加为反诉被告。从司法解释文义来看,并未将案外人纳入反诉被告的范围。如果反诉原告欲追加并非本诉当事人的案外人为反诉被告,则该反诉并未满足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的全部受理条件【(2019)最高法民终968号】。尽管如此,基于同一事实和法律关系追加案外人作为反诉共同被告,并不属于严重违反法定程序。在反诉原告欲追加案外人与本诉原告作为共同债务人的情形下,最高法院就该案认为,一审法院同意追加反诉被告的申请,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实并避免对于双方当事人产生讼累,该情形并不构成再审理由【(2015)民申字第1937号】。


PART 3

法院的考量:是否合并审理


法律及司法解释并未明确区分“应当提起反诉”与“应当合并审理”的情形。换言之,反诉的受理即意味着在同一案件中(以同一案号)与本诉合并审理,而非如同普通法系地区将不同案号的两案一并开庭且一并裁判(如香港地区在判案书首部分别列明两案的案号和当事人,注明“Heard Together”,在同一份判案书中进行裁判)。


那么,法院考量是否应当受理反诉,亦即考量是否应当合并审理;而对于分别审理的实质意义上的本诉和反诉,既不采用“反诉”的措辞,亦不适用反诉的规定。因此,在考虑反诉的开庭方式之前,需先考量反诉与本诉合并审理的条件。


反诉与本诉的牵连关系是反诉的核心要件,也是合并审理的基础。本反诉之间涉及的实体法律关系越紧密,就越有必要在同一案件中一并审理,以避免出现相悖的裁判结果。“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民诉法》第143条)。“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法律关系、诉讼请求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或者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事实的,人民法院应当合并审理”(《民诉法解释》第233条第2款)。从民诉法的“可以合并”到民诉法解释的“应当合并”,司法解释该款是审判实践中判断本反诉牵连关系的直接标准。


1. 商法规定中本反诉合并审理的情形


01 买卖合同纠纷中:“出卖人履行交付义务后诉请买受人支付价款,……买受人主张出卖人应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或者要求解除合同的,应当提起反诉”(《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31条)。例如,卖方请求买方支付货款及利息,买方以货物质量不符合约定为由请求修理并赔偿损失,或者主张构成根本违约而解除合同,属于在卖方请求权的范围外提出新的诉请,应当提起反诉。而该反诉与本诉系基于同一合同,应当合并审理。


02 所有权保留买卖中:“出卖人请求取回标的物,……买受人以抗辩或者反诉的方式主张拍卖、变卖标的物,并在扣除买受人未支付的价款以及必要费用后返还剩余款项的,人民法院应当一并处理”(《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第64条第2款)。


03 融资租赁合同中:“出租人请求解除融资租赁合同并收回租赁物,承租人以抗辩或者反诉的方式主张返还租赁物价值超过欠付租金以及其他费用的,人民法院应当一并处理”(《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第65条第2款)。


04 民间借贷纠纷中:“原告以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为依据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依据基础法律关系提出抗辩或者反诉,并提供证据证明债权纠纷非民间借贷行为引起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查明的案件事实,按照基础法律关系审理”(《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14条第1款)。被告以其他法律关系提起反诉,系基于相同事实且构成对民间借贷本诉的抵消,应当合并审理,并应在开庭中将法律关系性质作为焦点问题进行审理。


2. 商事案件中对反诉不予受理的场景


01 股权转让纠纷及与之相关的股东知情权纠纷、股东出资纠纷等。例如,本诉为股权转让纠纷,诉讼请求为解除《股权收购协议》及返还股权;被告提起的反诉请求中包括向第三人目标公司行使股东知情权。最高法院认为,“本诉与反诉系基于牵连关系而产生合并审理的基础,如在股权转让合同纠纷中引入其他与本诉无关的法律关系,不但不符合我国反诉制度的规定,也使得诉讼关系复杂化,难以实现反诉制度合理配置司法资源的目的”【(2021)最高法民终815号】。类似地,本诉是转让股东要求受让股东支付剩余股权转让款,反诉是受让股东要求转让股东先向目标公司补足出资,那么,股东出资不足的补缴责任与股权转让纠纷并非基于相同的法律事实和法律关系【(2018)最高法民终399号】。


02 本诉请求与本诉中因申请财产保全损害责任纠纷的反诉请求。本诉中申请财产保全错误导致的财产损害赔偿法律关系,与本诉请求并非基于相同法律关系,亦非基于相同事实,不应合并审理【(2018)京民终17号】。


03 第三人撤销之诉中针对本诉原告和其他被告的反诉。第三人撤销之诉中的反诉是一类有趣的情形,盖因原告本身即为两被告间法律关系中的“第三人”。原告对于法院就两被告间纠纷出具的民事调解书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被告的反诉请求是确认原告与另